close

■白痴造句法 把論文變難看了【2009/02/28 聯合報】

◎畢恆達(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現在看學生論文的時間,恐怕比讀小說的時間還多。社會科學領域的碩博士論文
每篇動輒十幾萬字,平均下來,每學期總要看百萬字以上。暫且先不提這些論文
的證據是否足夠、推論是否合乎邏輯、理論是否有深度,本文想單就中文本身的
問題提出討論。而這些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受到閱讀翻譯書籍、網路書寫與收聽電
視SNG新聞的影響。


◆斷句太少 贅字太多 動作太浮濫


首先,學生不太喜歡使用句點。一整段就是一個句子,經常可見。學生的解釋是
,這些文字意思上下連貫,沒有辦法斷句。問題是,整篇文章的意思不也都是前
後連貫嗎?總不能全文寫成一句。缺少斷句,往往會讓讀者閱讀時,感到氣嚴重
不足。


第二個徵候就是,「所」、「關於」、「性」、「和」、「動作」、「的」、「
被」等字過於氾濫。「我所能想到的錯誤」、「他所關心的事」,這些「所」都
用得「不得其所」,實屬贅字。「關於」應該是受到英文regarding與about的影
響,於是把「你知道他的近況嗎」寫成「你知道關於他的近況嗎」。


「性」也是一個「爭議性頗高」(頗受爭議)的字。「性」究竟過於氾濫,還是
有其必要,眾說紛紜。可讀性、全國性、綜合性、正確性、趣味性,性確實隨處
可見。有人主張性雖有益健康,但不能毫無節制。像「這是一篇具有學術性的論
文」,其實就是「這是一篇學術論文」。


「動作」的使用,則顯然受到電視SNG新聞連線報導的傳染。曾有新聞記者拿
著麥克風這樣講:「車禍受到輕傷的患者都已經回家做一個休息的動作了」,令
人莫名所以。如果我們說,這位清潔工人已經做了掃地的動作,他究竟是掃了,
還是沒掃?


由於英文的形容詞英漢字典都翻譯成○○的,導致「的」無所不在。我在論文中
看過這樣的句子:「擁擠的都市的交通塑造了乘客緊張的心態」。想想看,如果
把綠樹寫成綠色的樹,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會變成怎樣的句子?


◆文章寫完 再看一次 改掉怪字眼


「被」字的濫用則是中文西化最鮮明的實例。中文雖也有被動式,但主客不像英
文那麼清楚。有時文句是被動,意思是主動,如「文章還沒寫完」。像「選擇一
個被認為很重要,但是還沒有被研究的主題」,不就是「選擇一個重要而無人研
究的主題」嗎?有的時候「被」是贅字,例如「動作要輕點,以免被教官發現」
。有的時候,「被」可以使用其他字眼,如受、遭、經、為、給、讓、任、教來
取代。例如「被騙」是「受騙」、「被打」是「挨打」、「被名師指點」是「經
名師指點」。


近來小朋友流行白痴造句法,例如「如果」、「說明」的造句分別是「汽水不如
果汁好喝」、「爸爸說明天要帶我出去玩」。也有商家故意製造效果,例如「真
的好黃牛肉麵」,是真的好,不是真的好黃喔。其實如果不小心,我們的寫作也
經常出現類白痴造句,會造成讀者困擾,耽誤閱讀時間。例如「上述文字是應該
論文的研究者之邀而作」、「我二點整人在台北」,其中「應該」、「整人」這
些字眼會特別跳出來。這時候,也許可以換個字,加個標點符號,或者改一種寫
法。


最好是文章寫完以後,不妨運用現代電腦功能,將「被」、「的」、「性」等字
用紅色標示出來,如果出現頻率高,就真的要特別留意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co 的頭像
    jaco

    jaco

    ja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